文:张彤
禅是什么意思呢?古往今来,有很多很多的故事可以描述它的意义。下面随便举几个例子:
有一个富人,看到一个穷人在海边钓鱼,富人走上前去对穷人说:“你为什么不想办法多钓点鱼呢?比如去买条船。”
穷人反问富人:“我为什么要这样做呢?”
富人说:“如果你买了船,你就可以去更深的海里钓鱼了,那里一定有更多的鱼。”
“然后呢?”穷人问。
“然后?”富人想都没想就回答说:“那你就可以把钓到的鱼卖掉,去买更大的船,去更深的海里钓鱼,钓到更多的鱼!”
“然后呢?”穷人装作不解地继续问。
“然后你就可以无忧无虑地在这里钓鱼了啊!”富人说。
“我现在已经在这里无忧无虑地钓鱼了!”穷人回答说。
再举一个例子:
在日本有两个寺庙,其中一个寺庙的僧人如果去菜场买菜,一定要经过另一个寺庙。而每当此时,这个寺庙的僧人总是要出来与之“斗法”。一天早上,一个小和尚去菜场买菜,刚路过这个寺庙门前,就见该寺庙有个小和尚出来,拦住了去路。
“你到哪里去?”小和尚问道。
“脚到哪里,我到哪里!”买菜的小和尚回答道。
问话的小和尚无话可说,败下阵来。回来请教自己的师父。
师父面授心机,说:“明天继续问他,他如果还是这样回答,那你就问:如果没有脚,你到哪里去?他一定就回答不出了!”
第二天,小和尚早早地就等在寺庙门前,以为自己这次一定胜券在握了!一看见昨天那个买菜的小和尚提着菜篮走过来,就急不可耐地冲上前去问:“你到哪里去?”
“风到哪里,我到哪里!”小和尚不慌不忙地回答道。
问话的小和尚再次语塞,不知如何回答。只得再次回去请教师父。
师父这次有点不高兴地说:“你怎么这么笨啊?你就问他:如果没有风,你到哪里去?他一定答不出来了!而且,”师父进一步补充说,“如果下次他再随便编个名目,比如,水到哪里,我到哪里。那你就问他:如果没有水,你到哪里去?他一定答不出了!”
听了师父这番话,小和尚高兴极了!他心里想,自己明天一定赢定了!看你还能变出什么花样!
于是第二天,小和尚又早早地就等在寺庙门前,一看见那个买菜的小和尚提着菜篮走过来,就又再次急不可耐地冲上前去问:“你到哪里去?”
“我到菜场去!”小和尚不慌不忙地回答道。
问话的小和尚再一次无言以对。 关于禅的故事举不胜举。有的人说,禅是一种智慧;有的人说,禅是一种人生态度;有的人说,禅是一种哲学;还有人说,禅其实什么都不是!
至今为止,禅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。大家都来描述它,但没有人能够定义它。而且,直到将来,禅都将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。“不可说,不可说,说了就是错!”。禅“只可意会,不可言传”,禅只可“以心传心”。因为一旦定义了它,说它“是什么”,其实就已经说它“不是什么”了!禅没有是与不是,去看看六祖慧能大师所谓“不二法门”,或许能有所感悟。
辩证法中有关于矛盾的说法。矛盾是一个对立统一的整体,对立和统一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。“分别心”使得事物中对立的一面过于被强调,而统一的一面往往被忽略。“非风动,非幡动,仁者心动!”,其实就是让人们消除“分别心”。不要只看到风和幡,而应该去关注自己的心灵,关注自己只看到风或幡的原因!所以,“凡者见二,智者了达!”,对于所谓的“矛盾”本身,又何尝不是这样呢?有了“矛盾”这个概念本身,就是一种“分别心”了。
禅不试图用定义和概念去说明什么。禅关心的不是“外部事物”,而是“人的心灵”。外部事物固然纷乱芜杂,但这些外部事物对人的心灵的作用却是一样的。因此,从人的心灵的角度去看外部事物的影响时,当然可以把外部事物看成是一个同一的没区别的东西。比如看山、看水,如果只看山、水本身,山当然是山,水当然是水;但如果从山、水对人的心灵的影响来看山、水,其实山、水没什么区别,山也不是山,水也不是水,都只是“这个”或“那个”而已。如果心灵不再被任何外部事物所影响了,到达了“如如不动”的境界,此时再去看山、水,山也只是山,水也只是水。
禅只是对需要禅的人才有用!这样的机会称作“缘”。有句话叫“佛度有缘人”。佛从来没有主动去对谁说过这样的话:“让我来度你吧!”总是众生自己有很多无明烦恼,痛苦不堪,好像一些生病的人,去寻找解药,此时如果机会合适,正好遇到佛或佛经,则得以解除烦恼。所以,药只对生病的人才有用,如果这人没有病,药是没用的!所以如果一个人觉得他自己生活得很快乐,没有任何烦恼,那他根本不必要去学禅!
从禅的角度出发,看红尘众生,都有自己的因缘。而众生自己却浑然不知。据说有这样的一个故事:一个禅师在讲禅,说:“禅可以断除人的无明烦恼。”这时有个人出来反驳说:“我真不知道自己有什么烦恼,请问禅师:什么叫无明?无明是怎么产生的?”
禅师说:“这么简单愚蠢的问题你也能提得出?”
这人立刻恼怒起来,理直气壮地说:“你不回答也就算了,为什么要侮辱我呢?”
禅师笑了一下说:“这就是无明,无明就是这样产生的!”
有些人往往会把禅和气功等同起来,其实禅和气功是两回事。气功仅仅是一种修身养性的锻炼身体的方法而已。它以修身、修心为目的,身心合一是修炼气功的正确的方法。当然,如果以禅的观点去练气功,效果会很好,这是因为禅关注人的心灵!
禅不是迷信。迷信是盲从,迷信是错误的信念。禅不赞同迷信,得悟的禅师有自己的感受。这种感受是实在的,客观的,“如人饮水,冷暖自知”。
禅师的心灵自在活泼,轻松舒展,但如果你选择了你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,这些又有什么值得羡慕的呢?
“菩提本无树,明镜亦非台,
本来无一物,何处惹尘埃?”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