让之有余
【「道」人皆不懂,「德」似明不白,对自己有利益的事才肯做,无利于己,一毛不拔,因为无「仁」。「义」好讲却不好懂,所以只好讲「礼」。礼主敬,敬又在于让,大小事一切依礼而行,皆是让。尧让王位给舜,舜也让给禹,尧和舜就是礼让治国。国尚可让,何况其他小事?大家互相礼让,就显得富裕有余,如果相争不下,则什么东西都觉得不够分配,所以古人说:「让之有余,争之不足」。以前人礼让成了习惯,有同年做官的在一起,有人感慨:「谁先作古?」另一个人马上答说:「先生先讲。」平时让惯了,才有这种趣事。】
人格事业
【俗话说:「在家为民百年,不如作官一日。」作了官,名留青史,子孙与有荣焉。但是,孔子告诫弟子,一个人是否作官,有无地位,不值得忧愁,应该忧愁的是人格事业有否建树了?若真能著书立说,也是不错。如果一味钻营功名,不到一年,所学尽去一半。所以古时的书院如白鹿洞书院,多设在山中,书院院长称作「山长」,以远离世俗,能长养读书人的浩然正气。论语一书以仁义道德为根本,学此书别求虚名,总要仁义不离身,离了仁义,就是白学。】
春秋之笔
【孔子教人,是以春秋之笔口诛笔伐,他没有政治权力,只能以一二字褒贬善恶。口诛笔伐的方式,在清朝还有它的效力,到了今日也还有力量。现在无论法律订多少条、订得多严,有人还是照常犯, 贪污、做流氓太保都不在乎。但是,若称他是一位君子,无论达官贵人,或是乡间村民都会喜欢,若骂他是小人,人人皆受不了。】 如何谦虚
【学《论语》主要在学做人,学谦虚。不谦虚不行,因为吾人根本不中用,要打从心中真谦虚。如何才能真谦虚?若知世间学问无量无边,眼光大开,学问自然大进,方知自己所懂的实在少之又少。以台湾的植物为例,台湾人也不能叫得出全部的名字,草木一项都叫不全,何况动物等其他的事物!能不谦虚吗?】 多多领教
【吾遇事,何事该办,何事不该办,略知一二而已,并非每事都知合义与否,所以须多请教人,不论他是老人或是小孩。孔子是圣人,跟师襄学琴,也以童子项橐为师。孔子无常师,老师很多,谁有能力就向他学。学问到了,遇见事情就知是否合义,学问不够就要多向人领教。】 义利之辨
【君子一举一动若在义上,就是一位义人。布施是义,做小偷岂不是不义?不尽然,日据时代的台湾廖添丁,一身武艺,专杀日本官,劫日本人的钱库,以济穷人,我曾作了一首名为「廖添丁乡农也,日据台湾后,愤而弃业为游侠,专劫库财散给贫众,日人无如之何」的诗,辨明廖添丁虽是做贼,却是义行,他劫财并非为了一己之私。小人为利,一举一动先求自己够本,自己有便宜好处,他才肯做,拔一毛而利天下,不为也,这是私心滔滔的小人。其实对天下有利,于己也有利,小人体认不到!】 九重泉下尽交期
【每首乐曲演奏到最后要如抽丝,绵绵不断,至尽头还有尾声,尾声完后余音袅袅,弦外有音。做人、说话、做事都要如此,对朋友也可依此法,朋友久而敬之,死后仍是朋友,所谓「九重泉下尽交期」,在九泉之下再叙。】 待人以宽
【世间上的每个人皆有地位,家中、出外,甚至夫妻之间本来就有上下的地位,地位虽有上下之别,却是平等的。此平等并不像今人说的平等,现在有的人叫父亲作大哥,父亲叫儿子作老弟,美其名为父子平等,实是邪说。日中则昃,月有圆缺,天然就是如此差别。凡是居上位、高位,对在下者,皆须从宽,人非圣贤,孰能无过?小过装聋,大过纠正,若大小过皆管,管到伤和气,就不胜其烦,反而不宽了。汉朝的刘宽一生不生气,婢女翻倒羹汤,溅了刘宽一身,反而问她:手有否烫到?这就是居上以宽。】 言行不离仁
【仁者,从二人,凡事要体谅对方,不自私伤人。仁不在外,但言语动作可以表现内心的仁恕,言行不离仁,才是学仁之人。例如,说话时不只为我,不可伤人;做事为我,也要为他,而且不能只为张三,不为李四,对张三、李四都一律平等。】 有道之人 【吾等未有一人是有道者,人无道,家就无道,家无道,社会就无道,社会无道,天下怎会有道?道的根本,于人心,心正然后身正,心有道,身才算是有道之人。身有道,家、国、社会、天下自然有道。我们不懂「道」,所以孔子说「仁」,附带说「道」,我们不必做到仁,做到恕就可以了,只要肯力行恕,就接近仁了。】
—— 节选自《雪公师训集锦》
|